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魏嘉正网
记者从郑州市戏剧艺术保护传承发展中心获悉,中国共产党党员、一级演员、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、原郑州市豫剧团副团长王宽,因病医治无效,于 2025 年 10 月 3 日 10 时 20 分在郑州逝世,享年 85 岁。
这位被誉为 “豫剧金补丁” 的艺术家,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诠释匠心,以一生的善举践行大爱,其离世不仅是豫剧界的重大损失,更让无数受其影响的人深感悲痛。
王宽 1941 年 8 月出生于河南周口淮阳,14 岁便投身豫剧事业,1956 年加入西藏豫剧团,1982 年调任郑州市豫剧团并担任副团长。他戏路宽广,生旦净末丑皆能驾驭,主演的《三哭殿》《生死牌》《辕门斩子》等经典剧目深入人心,高亢激越的唱腔与苍劲潇洒的表演风格,让他在藏区收获 “金豆子” 的亲切称呼,还曾与常香玉、王希玲等艺术家同台献艺,将郑州豫剧推向高峰,多次斩获国家级表演奖项。
展开剩余70%这位艺术造诣深厚的名家,却始终低调谦逊。其弟子、郑州市戏剧艺术保护传承发展中心(原郑州豫剧团)二级演员荆富宾说,“师父在河南戏曲圈中是德艺双馨且低调的艺术家,无论哪个专业领域要采访他,他都毫不犹豫表示自己‘不够优秀’。师父艺术造诣深厚,但秉持‘收学生就要负责任’的原则,从未正式收徒,与弟子的师徒关系皆为自然形成,尽心尽力从生活、专业上指导帮助我们。”
舞台上的王宽是豫剧名家,舞台下的他更是孩子们的 “守护者”。
王宽退休后,收养了6名孤儿,为供养孩子们读书学艺,这位老艺术家放下身段,每晚蹬着自行车去茶楼卖唱,一唱就是七年。为拓宽戏路多赚些收入,他甚至以 66 岁高龄自费学习川剧变脸技艺。他与妻子王淑荣共同创办孤儿艺校,培养数百名留守儿童,还通过义演为慈善事业捐款逾百万元,先后荣获“中华慈善奖”“感动中国2015 年度人物”,其家庭也被称为 “中原大爱之家”。
荆富宾回忆,师父和师娘把孩子们接回郑州抚养后,在并不宽敞的家里设了一个大通铺,孩子们才能勉强睡下。“那时二老收入并不高,仅靠着工资支撑家庭,但他们却节衣缩食,把能省的钱都花在了孩子身上。”
20世纪90年代,农村出身的荆富宾去当时的郑州豫剧团报到上班,办理工作关系需要500元,王宽在听说他的困难后,毫不犹豫从口袋里 “抠” 出这笔钱,塞给刚加入团队的荆富宾。“那时候 500 元多重要啊,当时师父与我素不相识,却愿意无私地帮我,这份情我记一辈子。” 荆富宾说。
这份善意也成为弟子一生的精神指引。“从踏入戏曲行业,到后来在戏剧圈扎根,师父踏实做事、低调做人的处世态度,成为我一生的准则。” 荆富宾坦言,“有人说师父的做法‘愚蠢’,但我知道,那是最纯粹的大爱。”
在王宽生病的数年间,那些曾被他呵护长大的孩子们,如今大多成家立业,却始终守在他病床旁,即便面对疾病后期的繁琐照料,他们也毫无怨言。“这是师父用真心换回来的感恩。” 荆富宾感慨。
王宽走了,但他 “台上唱好戏,台下做好人” 的典范形象嘉正网 ,他的艺术成就与慈善精神,将永远留在人民心中。愿这位豫剧名家的音容笑貌长存,大爱精神永续传承。
兴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